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段经典的场面:
当人类的庞大舰队,看到茫茫宇宙中驰来的一颗小小水滴,地球人基因中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和轻佻就像一个瘾君子的烟瘾一般发作了。
地球人以为可以战胜三体人,带着浩浩荡荡的舰队,倾其家底,前去纳降,并且采取了最危险的矩形编队,在太空中形成了一个壮观但笨拙的巨型网格阵。
当水滴连续击穿地球人类引以为傲的星际战舰,以意想不到的角度和速度洞穿钢铁铠甲,人类舰队的指挥员根本搞不清楚是受到了什么的攻击。
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01
疫情以来,上海舆情很多,这本身无可厚非,舆情本事就是疫情的附着物。
但上海舆情有些不一样,除去疫情本身,上海人的傲慢在很多地方被大家看到,包括对上海人、非上海人、甚至对援沪医疗队,等等。
仅举一例。
上海的疫情已经严重到,各地援沪医疗队需要每天通勤来支援上海的地步了。
但是,上海的五星级酒店却做起了隔离的生意,纷纷推出了隔离套餐。
是五星级酒店不能拿出来抗疫吗?好在,这个地球不只是上海有五星级酒店。
再强调下,虽然只是少部分人,但在疫情的放大镜下,被网络无限放大了。
种种,都在给人一种感觉,上海的疫情虽然严重到堪比两年前的武汉,但上海依旧是你们高攀不起的上海。
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绝大多数上海人也是识大体、明是非的人,但就是这极少部分人,足够让人气愤。
过去我们说到上海,心中总不自觉浮现出这样的形象:
脸庞瘦削,颧骨突出,头微微上扬,神情高冷孤傲;
精致的胸针、流光的旗袍和珍珠翡翠耳环手镯戒指等物件,都在骄傲地诉说着自己具有极好的品味、家世和才情;
她们对细节的挑剔,给人感觉斤斤计较;
她们的苛求完美让人感觉咄咄逼人。
没错,也许你们都已经猜到了,这是在说张爱玲。
她笔下的上海和上海人,包括她本人,强烈地暗示所有人:上海是一个很傲慢的城市。
上海人的傲慢不同于北京。
北京人的傲慢源于皇城脚下,常在本地老牌出租车司机、售票员和胡同爷们儿身上看到,
眼光下斜,用鼻音说话,开口就是国家领导人的家长里短或中东局势,让外地人听着顿觉自己微如蚁尘。
而上海人的傲慢是自内而外的,是传承了几代人的优越感。
在老一代上海人眼里,中国人只分二种:一种是上海人,另一种是乡下人。
有个北京来的乡下人找你——这是当年上海人的说话方式。
0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一座城市的傲慢,有时候不是一件坏事。
上海的傲慢,从晚清就开始了。
外国列强叩门而入,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是巨大的羞辱,但对那些被他们选中的城市而言却是发展的良机。
当时,上海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城市,其政治权力一直处于多元化的状态,无论英美、法国、日本,还是清廷、北洋,都不能独家控制这个东方第一大都会。
在中国,凡是有地方处于多元权力的竞争空隙之中,反而会给地方社会一种崛起的空间。上海的地方自治一开始就是在这种夹缝当中生长起来的。
在中央权力比较混乱的晚清和北洋时代,资产阶级和文化精英不仅主宰了上海地方事务,甚至向北京的中央政府挑战。
1900年,当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宣战,竟然以上海为中心出现了“东南互保”。国家在对外宣战,地方却与“敌国”议和。
辛亥革命发生后,南北对峙,又是在上海进行南北和谈,最后,正如马勇教授所说:“民国不是打出来的,是谈出来的。”
这个谈出来的地方,就是上海。
五四运动虽然爆发在北京,但结束于上海。
北京的学生发动,当时北洋政府很强硬,学生上街看到一个抓一个,
但当上海资产阶级和文化精英联手发动罢工、罢课、罢市后,北京政府最后只能屈服,释放学生,罢免卖国官员。
可以说,上海的傲慢,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辉煌,有自己的骄傲,也有自己的毛病。
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人们一边贬低上海人,一边还要疯狂涌入这座城市。
我想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
民国时候的上海,就是一个吸纳五湖四海精英的大都会,造就了海上旧梦的辉煌。
到今天,海纳百川更是成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一种极强的同化能力,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江、什么样的河,一来到上海,通通被上海同化,形成单一的海派文化。
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最后他们的生存方式都无法游离上海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而海派文化,最讲究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让上海变得与国际接轨,所以上海永远是一个时尚之都。
当你走在外滩,望着黄浦江和高楼林立的浦东,背靠诸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让人几乎在一瞬间就能感到国际化都市的魅力,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
但是,大上海,小市民,这是海派文化的顽症。
所以,上海人看不起北京、香港、广州和其他城市,目光紧盯巴黎、纽约、伦敦,以世界一流为自己的赶超标尺。
骄傲的城市可以俯瞰世界,但骄傲的个体不能。
你可以精细、利己,但你不能对别人的帮助视而不见,尽管这只是极少数上海人,我对他们已经没有怒气,只有同情和怜悯。
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巨大的经济成就以及巨无霸体量,除了上海人的努力和贡献,还与国家长期资源、政策的投入加持分不开。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面对疫情,即使步履蹒跚,我们总能不断向前。
因为,我们靠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身边那群血脉相连之人的依偎和守护。